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

2025年9月24-26日 | 上海世博展览馆1&2号馆

首页 > 技术新知 > CT球管大有可为 | 苏州医疗器械展知悉技术与市场机遇

CT球管大有可为 | 苏州医疗器械展知悉技术与市场机遇

2022-09-13

苏州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 近日一直在转载分享关注CT球管的只是要点,因此本文承接之前的文章,CT球管作为CT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,属于高值耗材,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,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CT检查的检查效果、使用寿命。CT球管技术难度高,涉及多个科学领域,工艺复杂,制作成本高昂。在复杂的CT设备中,CT球管随着曝光次数的增加,更易损伤、发生故障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、临床需求的多样化,CT设备的研发不断更迭,螺旋CT、宽锥CT、双源CT、双能量CT等等,这也对CT球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。一方面球管性能需满足CT成像的高速、高功率、高清晰度和低剂量的要求,另一方面要求球管的寿命要更长、成本要更低。

CT球管实际上是一个高度真空的阴极射线二极管,可以产生X射线。阴极是发射电子的灯丝,阳极是接受电子轰击的靶材。由12V电流供于阴极灯丝加热,并产生自由电子云集,这时向阴阳两极加40-150KV高压电时,电势差陡然增大,在高压强电场驱动下,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束,由阴极高速撞击阳极钼基钨靶,并发生能量转换,约1%的电能形成了X线,由窗口发射;99%则转换为热能,由散热系统散发。 球管又称X线管或管球,其作用是产生X射线,是X线发生装置的核心部件。而CT球管不仅是CT设备中产生X射线的关键部件,是CT设备的信号源载体,还是CT设备的“高值耗材”。CT球管技术壁垒较高,全球能独立生产的厂商屈指可数。今天,小编就来聊聊CT球管的那点事儿。

CT球管的发展历程

CT球管和一般X线机上使用的球管结构基本相同,也有固定阳极球管和旋转阳极球管两种。(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旋转阳极球管。)1895年,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试验冷阴极管时发现了X射线。他当时使用的球管被称为“克鲁克斯管(Crookes)”,是含有两个电极(阳极和阴极)和少量气体的密封玻璃管。克鲁克斯管接通高压后,管内气体电离,电子经加速后撞击靶面产生X射线。克鲁斯管的管电流和管电压不能分别调节,且功率小、寿命短、X射线质量不稳定。


苏州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中亮相的医用部件包括:针类麻醉针管、美容针&牙科冲洗等管类、多股导丝、栓塞弹簧圈、心脏瓣架、镍钛记忆合金医用管材、穿刺针针管&针芯、心脏管&海波管、超声刀内外套管、激光雕花针管、贵金属材料(铂钨线、铂铱线)、不锈钢编织丝、镍钛双向驱动丝、电缆或钢丝绳、氧化锆、超声刀弹簧等。 克鲁克斯管

1896年,穆勒(C.H.F.Muller)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际使用意义的X线管,这是一只非常简单并且没有明确焦点对焦的球管。灯丝通电后,X线在整个底部发射,接收到的图像非常模糊。同年,穆勒发明出第一个具有焦点的X线球管,又被称为穆勒球管。这种球管通过阴极置一个凹镜把X线汇聚于一点,两端通上电流后,阴极发射出电子流撞击阳极,产生X线。


穆勒球管

1913年,柯立芝(Coolidge)发明了高真空热阴极固定阳极球管(stationary anode X-ray tube),又被称为柯立芝管。这种球管管内真空度高,电子由热阴极发射,并由加在阳极和阴极两端的高压电压加速撞击阳极靶面产生X射线。柯立芝管只需要改变阴极工作温度就能调节管电流的大小。此外,柯立芝管的管电流和管电压可以分别调节。1923年,双焦点固定阳极球管研制成功,使一只球管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焦点尺寸和功率特性。由于固定阳极球管的阳极靶是固定不动的,高速电子流轰击阳极靶的固定位置,具有功率小、焦点大的特性。目前,固定阳极球管仅用在低功率移动式X线机或牙科X线机中。


柯立芝管

1927年成功研制出了旋转阳极球管(rotating anode X-ray tube)。高速运动的电子束由偏离球管中心轴线的阴极射出,轰击到转动的靶面上。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束轰击靶面所产生的热量,被均匀地分布在转动的圆环面上,承受电子束轰击的面积因阳极旋转而大大增加(实际焦点和空间位置不变),热量分布面积大大增加。由于旋转阳极球管具有功率大、焦点小的特点,问世后便得到了迅速发展。20世纪60年代,旋转阳极转速达到了9000r/min。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金属外壳旋转阳极球管。

苏州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已经从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7届植入介入医疗器械峰会,会议围绕骨科植入物、心血管介入产品,探讨其法规政策、市场趋势、研发与设计与材料创新等内容,为医疗器械制造商、材料供应商及服务商等提供国内外的经验借鉴。今年作为Medtec China同期“植入介入医疗器械峰会”的第八个年头,会议内容再次升级,高校、医院、企业的嘉宾讲从材料、临床需求、产品研发等多维度剖析植入介入现状及发展。点击快速预登记。

球管的技术

01

金属陶瓷管

从上篇可知,限制球管负荷能力的因素之一是灯丝的最高”安全”温度,该温度不仅与灯丝的熔点有关,也与钨丝的蒸发程度有关。 因此,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的氧化升华,管芯要求抽真空,但玻璃管材料的密封性能有限,钨丝蒸发不仅能使灯丝变细,影响管电流;更会导致管芯玻璃壳内表面上形成薄薄的钨层。高速电子流再次轰击阳极时,薄钨层容易导致管芯打火而导致玻璃管的真空度下降,继而可能损坏管芯。

金属陶瓷球管是用金属外壳代替玻璃外壳,一来,加大外壳强度;二来,金属的真空密封性能更好,打个比方,类似于玻璃内胆热水瓶和金属内胆保温瓶的保温效果差异。金属壳接地可以捕获杂散电子,能有效避免打火及裂纹产生。同时,用陶瓷作电极支座,可以提高绝缘性能。因此,金属管不仅有更长的寿命,还可将灯丝加热到较高温度,以提高球管的负荷。

02

液态金属轴承

从上篇我们知道,传统的CT球管的阳极基本上都是机械滚珠轴承的,负责支撑转子以及传导阳极靶热,如下图。为提高阳极靶的散热率,阳极转速越来越快。但有两个问题:
1)一万转的滚珠轴承,已接近物理极限,很难再提高;
2)转速越快,轴承部分产生的热量越来越高,噪音也跟着增加,轴承的磨损也随之加剧。因此,很多球管故障并不是灯丝断了,而是阳极卡死,或者转速不达标,导致无法曝光。

怎么办呢?

液态金属轴承出现了!

液态金属,一般指的是常温下是液体的低熔点合金。大家第一个想到液态金属肯定是水银,但是水银毒性太强,不能用。因此,液态金属一般是镓、铟或锡的合金。

液态金属轴承是在转子和轴承之间缝隙填充液态金属,取代钢珠,从滚动轴承变成滑动轴承。两个特点导致其秒杀滚珠轴承:
1)高散热率。液态金属的导热率可达100W/m·K级别,很好,但这不是最重要的。与机械轴承通过仅仅滚珠支撑转子和轴承不同,液态金属能够紧密地填充转子和轴承之间缝隙,增加热传导面积,实现360度全方位散热,热传导率可达滚轴轴承的1000倍。
2)零磨损零震动。阳极转动时,由于没有金属表面的接触,噪音、摩擦、振动及热量都比传动的滚珠轴承少很多。液态金属滑动轴承几乎无摩擦式工作,理论上,液态金属轴承的寿命应该是无限长的;实际上,液态金属轴承的使用寿命也可达到滚珠轴承的数倍。

犀利点评:液态金属轴承应该算这些年最最最非常牛X的球管技术了,可以说是革命性的。

为了写此文,专门查了相关专利,西门子和飞利浦最早使用了该技术,西门子应该更早一些,1996年就申请了专利,然后2001年的飞利浦,2011的GE。我国优秀的影像设备厂家联影和CT球管生产商珠海锐能也申请了相关专利。液态金属轴承技术的普及会大大提高球管的平均寿命。

为什么说是平均寿命呢?

举个众所周知的栗子,某品牌(不说坏话)的机械承轴球管寿命很少超过40万秒,有时20万秒就熄火了,运气差一年两三个是正常的。而该品牌的液态金属轴承球管,寿命能达到60-80万秒,运气好能上100万秒。据了解,确实发生100万+的情况。

100万秒对该公司的球管来说,应该很好了,反正我是惊呆了,必须点赞。(客观的说,无论从临床使用还是工程师角度,该品牌CT都是不错的,唯独球管是其阿喀琉斯之踵)

但是,对飞利浦的液态金属轴承球管来说,100万秒最多刚及格。以经典的飞利浦MRC800为例,该球管的寿命通常在200万秒左右,300、400万并不是梦!

目前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竞争,加速了CT球管的多点研发,成果显著。电子束控球管,加入了电子束过滤技术,能够有效地过滤掉对CT成像不起作用的低能量电子束,降低射线的辐射剂量;液体轴承球管,以液态金属为主的液态轴承取代以钢珠为核心的轴承,零磨损、零震动,且能提供高散热率;将阳极抽冷技术添加到CT球管中,使得阳极冷却率和产热率几乎相等,球管可以及时冷却;金属陶瓷CT球管,增加了球管的外壳强度,提升了球管真空度……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为CT球管的研发带来了新鲜血液,注入新动力。

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实施,基层医疗市场对CT的需求增大,CT球管需求随之加大;且CT球管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,价格高昂,属于高值耗材,市场广阔。目前国内市场依赖进口,国产化程度亟待提高,CT球管大有可为。

来源:医工研习社

X
Baidu
map